前 言
防災減災關系社會安定穩定,是“十二五”時期我省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編制和實施《福建省“十二五”防災減災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于加快全省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我省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福建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立足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修編)》、《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指導,主要闡述全省“十二五”防災減災工作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全力組織力量實施,努力實現《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
《規劃》依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組織開展我省“十二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意見的通知》(閩政辦〔2009〕192號),由省水利廳牽頭,會同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民政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衛生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電力公司等部門聯合編制。規劃內容不包括測繪減災體系和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專題另編),規劃基準年為2010年,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一章 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把防災減災作為實現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的重要保障。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我省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對改善投資環境,構建和諧社會,保障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ㄒ唬暮蹦芰途戎接行嵘?br />
一是應急管理機構。全省縣級以上政府都成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以及相關的專業應急指揮機構,形成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體系。二是應急預案體系。省、市、縣(區)已全部制定了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了29個專項預案、76個部門預案,各市、縣(區)制定了專項應急預案1632個(設區市198個,縣級1434個)、部門應急預案3528個(其中設區市548個、縣級2980個)。三是應急協作機制。我省氣象、水利、國土資源、地震、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民政等涉災部門加強了協調溝通和協作。各地建立了“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四是應急物資儲備。全省相繼建立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災、防臺風、森林防火、動物疫病防控、醫療救治、消防、礦山救護、災民救助等一批應急物資實物儲備庫和儲備點。五是應急救助機制。我省災害應急資金快速撥付機制和災害應急救助工作進一步完善。
?。ǘ┓罏臏p災工程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一是江海堤防建設。全省已建成江海堤防總長達5877公里,全省縣級以上城區防洪格局基本形成,省會城市福州市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泉州市、漳州市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市、縣城區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中小洪水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蓄水工程建設。相繼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調水工程,已建成或基本建成水庫3230座(其中大型21座、中型167座),總庫容56.3億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192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三是水利工程除險保安體系建設。完成了1000多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基本消除重點病險水庫的安全隱患。四是森林災害防御體系,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連續九年位居全國首位。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全省林地面積914.8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766.7萬公頃,活木蓄積量5.32億立方米,生態公益林占比30%以上;建成沿海防護林帶3037公里,林種、樹種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木麻黃老林帶二代更新得到有效解決,沙荒風口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五是地質災害點人員搬遷和治理。2000多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治理或搬遷,近20萬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六是海洋與漁業安全體系。已建(含在建)中心漁港7個、一級漁港12個、二級漁港43個、三級漁港163個,初步形成了以國家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為重點,以二級漁港和三級漁港為基礎的漁港防災減災格局,漁船就近避風比率已達55%,保障了數萬名漁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七是建立省電力備用調度場所。在異地建立了備用電網調度中心,配備專人值班,確保在省電力調度場所遭災害破壞失去指揮功能時,能立即啟用備用調度功能,保障全省電網的實時統一調度,維持電網持續安全運行。
?。ㄈ暮ΡO測預警預報系統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防汛指揮系統建設卓有成效。建成了覆蓋全省99%陸域面積的洪水預警報系統,全面完成市縣防汛指揮中心建設,建立了江河水庫防汛調度數據庫,完成了全省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庫、重點防洪工程、漁港碼頭的遠程視頻實時監視系統建設。二是建設完成福建省應急視頻會商指揮系統。建成了“視頻到鄉、視聽到村”的全省防汛海事衛星通信網絡和覆蓋所有市、縣(區)、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的應急視頻會商指揮系統。三是全面推進水文“320”工程建設。水文基礎“320”工程設施實現了升級改造。四是氣象事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布局由陸地向海洋的拓展,氣象臺站基礎設施面貌不斷改善,氣象信息網絡系統逐步完善,分級技術保障初步形成,氣象預測預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達90%以上。五是地震預警救援體系逐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報、緊急救援等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逐步推進,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沿海部分地區達1.5級,烈度速報臺網能在震后5分鐘內確定全省地震烈度分布。六是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實施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初步建成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實現了從省至鄉鎮信息的即時互享互通;通過覆蓋全省山地丘陵地區1萬多個村莊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地質災害防范能力明顯增強。七是海洋與漁業安全防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建立了海上立體實時觀測網,研發了風暴潮預警輔助決策系統、海上突發事故應急輔助決策系統等海洋專題應用系統,建立了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東海預報中心的視頻會商專線,完成了沿海9個驗潮站警戒潮位值的核定工作,建成了由1個省級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6個沿海設區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組成的監測網絡。八是動植物疫病監測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鎮)四級動植物疫病監測與防治網絡,疫病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九是研究開發“福建電網綜合防災減災”系統。在國內率先跨領域研究開發電網環境成災因子及成災模型,并成功用于電網災害預警及災患綜合治理,電網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省的防災減災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工程設施建設仍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一是江海堤防。以防洪為主或兼有防洪功能的水庫數量少,重點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滯后,“五江一溪”沿岸城鄉防洪標準亟待提高,水庫下游河道及兩江匯合口地區,鄉鎮防洪能力偏弱,城區及重要區域排澇能力普遍偏低、海堤亟待強化加固等。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不匹配,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程度不高,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依然嚴峻。三是水利工程。全省仍有相當數量的各類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亟待除險加固。四是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公益林經營水平較低,林分質量不高且提升緩慢,沿海防護林體系不夠穩定,整體防御能力不高,江河流域森林水源涵養、保持水土和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生態環境仍然較為脆弱,局部地區生態治理任務仍然較重。五是漁港布局不夠合理。高等級漁港數僅占全省漁港數的7.3%,漁港建設滯后于漁業、漁村、漁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已建防波堤僅能滿足55%的漁船就近安全進港避風。六是避災場所建設。城市、農村、中小學校舍、房屋等基礎設施的抗御地震能力有待加強,遇大災大難臨時避難場所缺乏,已建避難場所設施設備落后。七是電網供電設施。近幾年來,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2006年的“桑美”超強臺風、2008年的雨雪冰凍、2010年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都給電力設施造成了極大破壞,給恢復供電工作增加了極大難度。日趨加劇的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對電力設備設施造成嚴重破壞,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嚴重影響,對電網防災抗災水平及綜合應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ǘ暮ΡO測預警預報和監控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預警預報精度和時效性。氣象、水文、海洋監測站網布局不合理,監測站網密度仍需增加,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預報預警信息的傳播手段和時效性有待加強。二是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和防范措施難以及時全面覆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水平有待提高,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居民搬遷及工程治理任務十分繁重。三是地震監測臺網布局與監測能力。地震監測精度、短臨預報水平較低,災害快速評估能力較弱。四是病蟲害防控面臨新挑戰。重大病蟲害發生危害日趨嚴重,新增加病蟲害及外來生物危害逐年加重,病蟲害防控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系統有待健全,快速測報預警防控工程基礎設施布局有待優化,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ㄈ┓罏臏p災綜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強
一是防災減災綜合協調機制。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減災的機制還不夠完善。二是防災減災綜合性政策法規及相關配套政策。防災減災政策法規比較欠缺,救災上下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城鎮居民救助政策尚不健全,災害保險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現有體制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三是災害救助與恢復重建。搶險隊伍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緊急醫學救援力量有待增強,搶險物資儲備過于分散,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手段和應急廣播設施等比較落后,物流信息平臺尚未建立。四是防災減災投入機制、投資渠道有待拓寬。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需要。五是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需進一步普及,自救互救技能亟待提高,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體系需要完善,中小學學校的防災減災基礎科普教育需要加強。六是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防災減災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還不強,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研究還很薄弱,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程度還不高。
三、面臨形勢
我省是全國自然災害嚴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主要災害有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等七大類,具有易發性、多發性、并發性和重發性等四大特征,全省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75%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時空分布、發生頻率和強度出現新變化,預計未來五年,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呈增多趨勢,干旱、洪澇、熱帶風暴等災害風險將顯著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還將高發,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質背景依然存在,而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災害的相互耦合影響更加突出,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將造成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放大,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薄弱。因此,我省防災減災工作將面臨災害多、災情重、防災減災任務艱巨、社會管理責任大,防災減災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建設面臨著重大挑戰。
專欄一:主要災害特征
氣象災害——冬季有寒潮、大風;春季有強對流、暴雨;夏、秋季有熱帶氣旋(臺風)、高溫等。
水旱災害——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在我省各災種中位居首位,主要有洪水、雨澇、干旱等。
海洋災害——包含災害性海浪、海嘯、風暴潮和赤潮等,主要威脅海上及海岸帶。
地震災害——我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存在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是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
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集中發生在強降雨過程和臺風暴雨期間。
生物災害——生物災害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暴發或流行,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我省的生物災害種類達100多種(如高致病性禽流感、豬藍耳病、松材線蟲病等),3~10月為主要危害期。
森林火災——森林火災的火源分人為火源和自然火源兩大類,其中絕大多數由人為火源造成。
|
|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防災減災工作要著眼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善體系,民生優先,創新機制,統籌兼顧,科學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為指導,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增加投入、健全法規為保障,以綜合減災為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并整合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減災資源,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加快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重大災害預警預報、快速反應和緊急救援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ㄒ唬﹫猿忠匀藶楸?。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出發點,順應自然,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ǘ﹫猿纸y籌協調。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中資源,突出重點,合理確定工程布局,實現經濟建設與防災減災工作的協調發展。
(三)堅持防抗并重。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協調統一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ㄋ模﹫猿挚萍紲p災。推進科技進步,加大監測、預報系統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力度,提高科技在防災減災工作的作用和貢獻。
三、規劃目標
?。ㄒ唬┛傮w目標
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根本出發點,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增加投入、提高能力、降低風險、減少損失,著力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防災減災工程,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高標準的防災減災工程與非工程體系,全面提升我省的防災減災能力。
?。ǘ┚唧w目標
1.防洪(潮)排澇目標
(1)“五江一溪”及重要支流的重點堤防達到國家規范標準,重點海堤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潮標準。省會福州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其他設區市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縣級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試點小城鎮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以上,一般鄉鎮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以上。
(2)設區市城區排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以上,縣級城區排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試點小城鎮排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大中型農田灌區達到5~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36小時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的排澇標準。
2.水資源保障目標
?。?)工業生活用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農業灌溉保證率水稻為主區達到90%,旱作物為主區達到75%,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3以上。
?。?)全省可供水能力達210億立方米;重要城區建成應急備用水源;泉州等沿海經濟發展地區實行跨區域、跨流域供水;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3.水利除險保安目標
?。?)除險加固后的水庫,其防洪標準和工程狀況均應滿足現行國家或行業有關技術標準,消除病險,保證工程安全運行。
?。?)全面啟動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工作,確保全省水閘正常發揮防洪擋潮排澇作用。
4.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目標
?。?)陸地大范圍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95%,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以上,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5%以上。
?。?)氣象與水文服務公眾滿意率在90%以上,整體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通過實施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實現縣有預警發布中心,鄉有預警發布平臺,村有預警廣播系統。
(4)建成省和九設區市水情、旱情、工情中心。
?。?)完成省及九設區市移動監測和決策指揮系統建設。
5.森林與濕地防災目標
?。?)森林覆蓋率達65.5%,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生態公益林面積穩定在286.3萬公頃以上。
(3)自然保護面積占陸域面積7.6%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25%以上。
?。?)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6.防震減災目標
(1)新建(構)筑物和工程設施達到法定抗震設防標準,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具備抗御高于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破壞能力。
?。?)優化地震前兆觀測臺網,提高地震預測能力;建設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網絡系統和震害防御信息社會服務系統,及時向全省各有關部門發布地震預警和相關信息,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7.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1)全省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查清,基層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基本建成,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及時治理或搬遷。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平臺建設到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訂到村,群測群防責任落實到人。
8.海洋與漁業安全目標
?。?)護岸和碼頭防洪(潮)標準達到50年一遇、防波堤達到100年一遇。
?。?)漁船就近避風率達85%以上。
(3)海水浴場、主要養殖區赤潮監視監測覆蓋率達90%以上。
9.病蟲害防控目標
?。?)農林牧漁病蟲害測報準確率達85%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
?。?)病蟲害總體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病蟲害監測與災害性病蟲防控網點覆蓋的縣達60%以上。
10.綜合保障目標
(1)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數比“十一五”期間明顯下降,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
?。?)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保證災民得到食物、飲用水、衣物、醫療衛生救援、臨時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
?。?)災害損毀民房恢復重建普遍達到規定的設防水平;在多災易災的城鎮和城鄉社區普遍建立避難場所。
(4)創建100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85%的城鄉社區建立減災救災志愿者隊伍,行政村以上100%有1名災害信息員,公眾減災知識普及率明顯提高。
?。?)中小學災害教育普及率100%,中小學校舍安全達到重點設防類抗震、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防災避險安全要求,鄉鎮避災點和建制村建設100%。
第三章 建設任務
“十二五”期間,防災減災工作緊緊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戰略布局展開,立足民生,妥善處理災害防治與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關系,堅持“減災一發展一環境”相促進,著力推進防洪防潮保障、水資源保障、水利除險保安、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森林與濕地防災、防震減災、地質災害防治、海洋與漁業安全、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綜合保障等十大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
一、防洪防潮保障體系
鞏固提高全省流域區域防洪能力和沿海地區防潮能力,進一步健全完善江海防洪防潮和重要區域排澇體系。
一是繼續推進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木蘭溪等“五江一溪”防洪排澇工程建設。二是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建設力度,完成186條列入全國規劃的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任務。三是積極推進霍童溪、敖江、龍江、洛陽江、萩蘆溪、九十九溪、鹿溪、漳江、詔安東溪等重要獨流入海河流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四是開展城區及重要區域排澇治理。五是加快推進海堤工程建設,重點建設沿海17處圍墾工程,強化海堤300公里加固工作。六是根據山洪災害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重點推進全省77個縣72條山洪溝治理。
二、水資源保障體系
加強閩東南沿海地區供水工程和閩西北山區蓄水工程建設,建設一批蓄、引、調水工程,著力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一是積極推進長泰枋洋、交溪上白石、武夷山黃柏溪、廈門蓮花水庫等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二是加快推進福建省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三是推進福建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著力解決854.6萬農村飲水未安全人口。四是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重點推進閩江北水南調(尤溪—泉州線路)工程、平潭綜合實驗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環三都澳水資源配置工程、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泉州灣水資源配置工程、湄洲灣水資源配置工程、廈門灣水資源配置工程、漳州古雷半島水資源配置工程、武夷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龍巖產業集中區水資源配置工程、三明生態工貿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
三、水利除險保安體系
加快推進病險水庫、大中型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建設。
一是完成已發現102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其中大中型16座、?。ㄒ唬┬?54座、?。ǘ┬?50座,除險加固重點為壩體、溢洪道、輸水涵洞、金屬結構和電氣設備。二是除險加固病險水閘138座,其中大型11座、中型127座,解決病險水閘設計標準偏低、防沖消能、滲流穩定、鋼筋混凝土碳化、啟閉系統及鐵件銹蝕等問題。
四、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體系
加強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體系建設,提高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服務能力。
一是開展福建省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網建設。完善自動站信息處理與共享系統,建立和完善省級和地市級多要素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與保障系統。二是建立福建省氣象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1個省級發布中心、9個市級發布分中心、59個縣級發布分中心,建立可靠的通信電路,實現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進鄉村、漁區、學校、社區、企業。三是建設海西氣象監測預警體系。分二期完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一期為完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建設,包括新建三明、泉州、漳州、寧德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開展風廓線雷達網建設,完善綜合業務服務系統等,二期為城鄉氣象防災服務工程,開展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等。四是開展福建省氣象防災中心建設。在福州金山規劃建設福建省氣象防災中心,重點建設防災業務主樓、防災應急指揮中心、氣象設備保障中心、城市氣象對比觀測場、風廓線儀觀測場等設施。在福州倉山建新鎮規劃建設福建省氣象臺高空業務平臺;五是加快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及支撐保障系統建設。完善平潭綜合實驗區海洋氣象觀測站、武夷新區氣象中心建設,實施探測環境已遭受破壞的光澤、連城等臺站搬遷。六是推進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爭取在2013年建成覆蓋我省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69個縣(市、區)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山洪災害預警“六個一”工程,完成80條山洪溝整治任務。七是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推進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建成省及九設區市水情中心、工情中心、旱情中心,繼續完善縣級防汛指揮中心,建設鄉鎮防汛指揮中心,推進村級預案的修訂、演練工作。八是加快水文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或完善全省九設區市巡測基地,建設水文站7個、水文實驗站1個、水環境監測中心7個、水文數據中心1個、水文水資源基礎數據庫1個和水文水資源預測預報預系統1個。進一步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在南平和漳州新設2個水質移動實驗室并完善省局現有水質移動實驗室。
五、森林與濕地防災體系
充分發揮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在抵御臺風和風暴潮、減少地質災害、固土保肥、涵養水源、滯洪補枯、凈化空氣、固碳制養、調節氣候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不斷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固碳能力,構筑森林御災體系。
一是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加快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立生態公益林監測體系,完善生態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統。二是實施江河流域生態修復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龍江、敖江、木蘭溪、賽江(交溪)干流、一級支流為主的江河兩側及庫區周圍一重山的造林、補植等。加快江河流域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修復,加強重點水土流失區、易災地區的生態治理,實施江河流域及庫區周圍天然林保護工程,優化區域林分結構,提升區域森林生態功能。“十二五”期間,完成流域一重山造林3.7萬公頃,對142萬公頃天然闊葉用材林實行封禁。三是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工程。加快開發區、軍營、校園等綠化美化以及城市片林、城邊林帶、城郊和城區森林公園建設,擴大城市森林面積;開展村鎮道路、庭院、房前屋后綠化美化,推進綠色鄉鎮、綠色村莊建設;大力推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等交通干線兩側及一重山造林綠化美化;繼續加強沿?;闪謳Ш涂v深防護林建設。“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園林城市2個,國家森林城市3個,省級森林城市(縣城)30個,建設綠色開發區(工業園區)100個,綠色軍營200個,綠色校園1000個;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等通道綠化長度達9500公里、面積0.87萬公頃,沿線兩側一重山造林綠化面積5.24萬公頃;建設沿?;闪謳?2333公頃,紅樹林867公頃,縱深防護林171860公頃。四是實施森林經營工程。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分改造,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資源,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種功能,增強森林的固碳和防災減災能力。“十二五”期間,完成中幼林撫育44.1萬公頃,低質低效林改造6.9萬公頃,封山育林15.2萬公頃。五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完善自然保護區群網,優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布局,逐步將重點區域的生態公益林列為自然保護區、小區,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提高保護和監測能力。強化天然濕地保護與恢復,維護天然濕地重要生態功能。“十二五”期間,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新(擴)建自然保護區27個、自然保護小區(點)300個,新增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六是強化森林火災防控。重點加強森林火險預警監測體系、信息指揮系統、撲救隊伍及裝備、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推進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十二五”期間,建設省級森林火險預警分中心1個、森林火險要素監測站131個、可燃物因子采集站31個,營造生物防火林帶23473公里;建立森林消防專業隊伍118支、森林消防半專業隊伍164支,建設森林航空消防航站2個、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61個(省級1個、地市級9個、縣級51個)。
六、防震減災體系
加強防震減災體系建設,實施福建省地震監測預警與社會服務系統工程,提升城鄉綜合防震減災能力。
一是優化地震前兆觀測臺網。新建4個固定重力臺站、新建20個地殼形變觀測臺并升級改造觀測中心。二是建設地震流動觀測臺網。進行跨斷層的地殼形變、重力場變化監測和地震重點監視區的加密觀測,捕捉地震前兆信息。三是建設和完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和震害防御信息服務系統。確保系統能及時將地震預警信息向全省各有關部門發布。四是強化抗震設防管理。加強地震安全性評價,促進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防措施的落實,完善抗震設防檢查制度和協調機制,提高學校、醫院等特殊場所的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推進城鄉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加快沿海石頭屋危舊房改造。五是強化地震應急準備和救援能力。建立專家咨詢機制,建設指揮平臺,建立健全地震救援搶險、醫療衛生等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地震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市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完善地震應急預案,提高地震應急處置能力。
七、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風險評估和系統治理,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一是持續開展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查清全省地質災害隱患情況,進一步評估地質災害易發區成災風險,修編省、市、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二是不斷完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強化基層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成規模適度、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支撐隊伍。三是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與預警預報系統。推進省、市、縣、鄉四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數據集成,形成“一張圖、一體化”。四是繼續實施“百千萬”工程。治理百處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完成千處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村(居)民搬遷任務,提升萬個受地質災害威脅行政村的群測群防水平,完成山地丘陵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達到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五是組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開設強降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等課題,深入研究極端氣候條件頻發背景下地質災害成災機制。
八、海洋與漁業安全體系
強化海洋與漁業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完善災害監測,觀測網絡,建立預警預報、快速反應和救援的應急機制。
一是完善我省海洋災害監測和預警報網絡。結合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臺灣海峽及毗鄰海域海洋動力環境實時立體監測系統”福建省“十二五”續建項目的實施,提高重點海域精細化在線監測和預警報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災害監測和預警報水平。二是完善各項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建立省、市、縣、鎮、村等五級聯動的海洋災害應急管理機制。三是開展全省沿海海洋災害風險區劃。建設高分辨率的海洋防災減災地理支持平臺,建立福建沿海精細化風暴潮漫灘數值預報模式和精細化近岸海浪數值預報模式,制定沿海風暴潮災害風險淹沒圖、風險區劃圖和疏散路徑圖以及福建近岸海浪災害風險區劃圖。四是開展海洋災害調查評估工作。建立海洋與漁業、防汛、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門間的海洋災害調查統計協調機制,定期發布海洋災害公報,為地方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供依據。五是加強赤潮、海嘯等災害的跟蹤監視能力建設。在赤潮多發的時間段內,通過衛星遙感、海上浮標在線實時監測、人工定點布設站位監測、海上活動的志愿者監視構成的立體監測網絡平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防范,提高赤潮應急處置能力,能夠對所轄海域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應急監測,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六是加快“百個漁港”和避風錨地建設。構建以一類漁港為中心軸,寧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五個市為片區的“一軸五區”漁港防災減災格局。七是完善漁船安全應急指揮和救助系統。加快漁業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實現漁業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福建省海上漁業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及福建省漁業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鏈接,最大程度地發揮系統應急處置功能。
九、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體系
加強病蟲害檢疫御災、防治減災、應急反應和防治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對松材線蟲病等外來有害生物的檢疫防范和除治力度,強化有害生物和病蟲害的綜合治理,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ㄒ唬┺r作物有害生物防控
一是建設完善省、市、縣級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控制站。重點建設44個縣市級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控制站,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監測點300個,聘用村級農民植保員300名,對病蟲害發生與防控信息進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農作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監控體系。對紅火蟻、柑桔黃龍病、香蕉枯萎病、大豆疫病、稻水象甲等檢疫性有害生物實施分類監控、屬地治理。三是建立20~40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四是大力推廣新農藥。建立10個以上示范縣,重點推廣高效低毒低殘新農藥,每年示范推廣面積200萬畝。五是加強植物檢疫與重大疫情監控。建設20個縣市級疫情監測站,建立鄉鎮級疫情監測點200個。六是推廣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大病蟲害的專業化防治覆蓋率分別達30%和20%。七是開展農區滅鼠示范推廣工作。建立13個農田滅鼠示范縣,推廣先進滅鼠技術及高效安全新鼠藥。
?。ǘ﹦游镆卟》揽?/div>
一是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系統建設。加強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9個設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重點縣(市、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以及鄉鎮畜牧獸醫站站房建設。二是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強10個國家級動物疫情測報站和40個省級動物疫情測報站的監測能力建設,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動物疫情報告制度,強化動物防疫信息收集與分析,構建完整的動物疫情監測預警網絡,基本實現對重大動物疫病的動態監測、流行病學調查、信息分析及疫情早期預警預報。三是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系統建設。根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履行行政執法職能需要,以基礎設施和執法裝備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能力建設,配備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的設施設備。四是動物防疫物資保障系統建設。健全省、市、縣三級動物防疫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省級動物防疫應急物資儲備庫,完善省、市、縣、鄉、村疫苗冷鏈系統,確保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所需的疫苗、消毒劑等防疫物資的及時供應。五是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系統建設。全面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系統建設,建立省級數據庫,逐步實現動物及動物產品可追溯管理,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ㄈ┝謽I有害生物防控
一是加強預警能力建設。建設1個省級預警中心和3個區域預警中心,健全完善40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二是加強監控能力建設。建設1個省級、6個地市級、13個縣級松材線蟲病疫木除害處理監控中心。三是加強防治能力建設。重點建設(改建)1個航空防治基地、擴建1個省級生物防治中心。四是加強物資儲備中心建設。建設1個省級應急物資儲備中心、4個區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
?。ㄋ模O業病害及水生動物疫病防控
一是加快建設福建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二是加強市、縣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建設。依托現有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間批復的28個防治站的建設。三是加快水生生物實驗室建設。逐步啟動全省8個地市級、51個縣級水生動物常規病防實驗室工作。四是建立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信息網絡。提高病害的診斷水平和對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十、綜合保障體系
加強綜合保障建設,全面提升防災減災綜合保障能力。
一是加強救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區市和易災頻災縣、鄉救災物資儲備庫(點)、避險場所建設;在全省建設若干個可同時轉運救治300名以上重癥傷員的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加強與華東主網特高壓聯網,構筑“省內環網、沿海雙廊”的500千伏網架、“分區互補、區內多環”的220千伏網架;大力實施公路防災減災工程,通過在公路沿線增設擋墻、漿砌護坡、邊坡掛網噴砼、滑坡治理、設置排水系統等工程措施,提升國省道公路防災抗毀能力;全面加強應急通訊裝備、救災專用車輛、救災辦公設備、搶險機械設備、醫療救治裝備等救災技術裝備建設,提高應急保障水平。二是健全完善全省救災預案制度。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災害分級管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應急救助工作預案體制,有針對性的開展預案演練,增強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防災減災信息一體化平臺。加強和保障綜合防災減災信息集成與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智能處理與協同工作,整合資源,建設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平臺,推動有關部門在防災減災領域的信息化合作,及時向公眾發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防范應對、災害損失、救災物資來源等方面信息,增強應急反應能力,提高我省災害風險信息共享的服務水平。四是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機制。建立健全災害保險制度,開展災害聯合保險、災害附加保險和災害再保險等項業務,拓寬災害風險轉移渠道,推動建立政府和社會協同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五是加強救災應急隊伍建設。培育和發展“一專多能、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救災搶險和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應急隊伍,充分發揮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預備役、紅十字會、民間社團、志愿者隊伍等在救援救助工作中的作用。六是加強防災減災法規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平臺建設。結合國家“5·12”防災減災日開展宣傳活動,推進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和宣傳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強化各級人民政府的防災減災責任意識,提升社會各界的防災減災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提高公眾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七是加強災害評估與恢復重建能力建設。面向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救援決策需求,完善災害影響范圍、災害損失、經濟社會影響、救助需求、救助能力、救助效果等方面評估工作;提高災后城鄉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生態環境、組織系統、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恢復重建能力;加強受災群眾的心理救助,建立災后心理干預志愿者隊伍。八是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災害風險與損失評估、緊急救援與指揮調度、恢復重建規劃與建設、動態決策支持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強化科研協作,推動閩臺交流、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加快防災減災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
專欄二:名稱注釋
1、山洪監測預警“六個一”:每個鄉鎮有1個自動監測站,每座?。ㄒ唬┬鸵陨纤畮煊?個自動水位雨量監測站,每座有防洪任務的?。ǘ┬退畮煊?個自動水位雨量監測站,每個行政村有1個簡易雨量站,每個山洪易發溪河兩岸的行政村有1個簡易水位站,重要防洪部位有1個視頻監視點。
2、地質災害防治“百千萬”工程:百處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現專項治理,千處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實現搬遷避讓或簡易治理,萬個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行政村實現群測群防。
3、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
4、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及人員到位。
5、中小河流及山洪溝:中小河流系指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山洪溝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下。
6、五江一溪: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交溪)、木蘭溪。
7、水文基礎320工程:全省大中型水庫和水文報汛站點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工程,共320個站點,2008年建成投入運行。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建設防災減災體系,關鍵在于有效實施。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法規,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加強跟蹤監督,普及全民教育,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效調動社會力量,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政府在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各級各部門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加強對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責任制,在項目安排、資金投入、技術指導、施工組織、土地使用、依法管理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確保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建立適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需要的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各部門建設力量,各地區、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解目標、明確任務、細化責任,落實到人,共同推進項目實施。
二、完善政策機制
推進防災減災政策法規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國家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體系,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強防災減災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災害管理、救災物資、救災裝備、救災信息產品等標準的修訂工作,做好區域環境保護,增強環境安全突發事件處置和應對能力,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
三、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投入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和財力可能,加大對防災減災事業的投入,并按照政府間事權劃分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強防災減災資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災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監督機制;加大貧困地區防災救災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政府支持、商業保險主辦的自然災害保險機制和巨災再保險機制,探索通過多元化機制實現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經濟補償與損失轉移分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建立穩定、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
四、強化科技創新
充分發揮科技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高起點、高效率、高水平推動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重大技術的攻關,力爭在關鍵項目上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效率和效益,推動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國內外交流和合作,引進和吸收先進的科技技術和設備,推進我省在防震減災體系建設等相對落后領域的科技進步,提高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水平。
五、加強跟蹤監督
各地區、各部門應在本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編制本地區和本行業的防災減災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優化整合各類防災減災資源,統籌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確保規劃重點工程項目實施。在各類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的規劃、設計、選址等過程中,要考慮防災減災內容,適時開展防災減災內容評估,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保證項目的進展和質量。
六、普及全民教育
制定統一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規劃,建立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經常性地開展防災減災法規和科普知識宣傳活動,創新宣傳手段、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內容、提高宣傳實效,以社區為中心,宣傳教育向駐地機關、企業、學校、家庭延伸,確保防災減災科普活動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
關鍵詞:
減災防災
- 下一篇: 新一代海上傷員救護裝備研制成功
- 上一篇: 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應急產業發展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