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生產監管,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促進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依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家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和《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安全生產取得進展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單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發展原則,積極進取,攻堅克難,妥善應對安全生產面臨的挑戰,破解安全生產工作難題,安全生產“十一五”規劃各項任務順利實施,依法嚴厲打擊了各種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加大了安全投入,推動了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基礎有所改善;完善了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推進了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技術支撐、安全培訓、宣傳教育和應急救援等體系建設,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經過五年的努力奮斗,全省安全生產狀況總體穩定,安全生產工作實現了三個明顯下降:一是事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由2005年的4346人下降到2010年的2798人(下降了35.6%);二是較大以上事故起數明顯下降,由2005年的75起下降到2010年的50起(下降了33.3%);三是反映安全生產情況的主要相對指標明顯下降(見下表),好于國家總體控制水平。
“十一五”安全生產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5年降幅
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540.1572.2%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5.872.7553.2%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9.964.1258.6%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5.010.80583.9%
(二)“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十二五”時期,我省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任務艱巨。主要表現在:
一是生產安全事故多發態勢尚未根本扭轉。2010年發生各類事故12875起,死亡2798人,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較大事故50起,死亡233人。非法違法、違規違章生產經營和建設行為仍然屢禁不止。職業危害嚴重,塵肺病、職業中毒等職業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群體性職業危害事故多發。
二是安全生產基礎依然薄弱。我省是老工業基地,重大危險源和事故隱患相對集中,安全投入不足、隱患治理遲緩。在礦山、建筑、危險化學品等危險性較大的行業和領域,部分企業安全保障能力低,且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消除。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層安全監管力量不足,經費以及監管手段與履行任務不相適應,專業監管技術人員缺乏、執法效能低,監管監察方式和手段落后,已不能適應日益繁重的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任務需要。
三是“十二五”時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改變,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采礦、化工、建筑和交通運輸等傳統高風險產業市場需求旺盛,安全生產面臨新的更大的考驗。一些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大批新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可能產生新的隱患。
四是安全生產支撐體系不健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建立全省統一的安全生產信息網絡系統;科技支撐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低;教育培訓缺乏廣泛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應急救援體系不健全,救援裝備落后,應急管理意識淡薄,應急預案缺乏操作性和針對性,應急演練實效須進一步加強。
五是公眾對自身安全健康權益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社會輿論對安全生產狀況日益關注,與從業人員自身安全素質及生產力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對安全生產監管工作要求更高。
(三)“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進入新階段
一是省委、省政府將安全生產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證,安生生產工作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是“十二五”時期隨著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將邁上新高度,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為解決深層次安全生產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安全生產法制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全民安全生產意識進一步增強,為做好“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