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1月17日,在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張德江副總理在談到2013年安全生產工作時,強調要“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不斷提高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水平”。國家安監總局將“繼續推進‘科技強安’,強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作為2013年的七項重點工作之一。
安全產業是實現“科技強安”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支撐。2012年8月7日,工信部和國家安監總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安全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
當前,我國安全產業發展現狀究竟如何?國家安監總局專門組織課題組,對全國15個省份的安全產業現狀進行調研,提出發展戰略。我們分兩期,摘要刊發相關調研報告,以期全社會進一步充分認識發展安全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為全面掌握我國各地區安全產業發展概況,2010年,國家安監總局下發《關于開展安全產業發展現狀調查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安全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先后對我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安全產業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15份問卷。該調查問卷對我國2009年安全產業產值、技術裝備及安全服務企業數量、從業人員等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2009年,天津、上海、浙江、安徽、廣西等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安全產業產值總計為1614億元,從事安全產業的相關企業8091家,從業人員約75萬人。
安全產業的發展程度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具體表現在:安全產業產值高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如山東、廣東、浙江等省的安全產業產值均超過200億元;產值較低的省份大部分在內陸及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如四川、安徽、廣西、云南等省(自治區)的安全產業產值不到50億元,寧夏、青海上報的產值不到2億元。全國安全產業產值最高的為山東省,共586億元;產值最小的為青海省,共0.8億元(不排除統計不全面的因素)。
中西部地區安全產業發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是地處內陸和西部,經濟總量小、企業少且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較低,除服務于企業安全管理的安全服務企業外,安全技術裝備企業基礎較為薄弱,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從企業數量看,山東、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安全產業從業企業數量較多,均超過1000個。云南、寧夏、青海等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數量較少,均不超過100個。
從企業的業務分類來看,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8091家企業中,從事安全技術裝備生產的企業數量較多,有4693個,占總數的58%;從事安全服務相關研究、咨詢、銷售的企業數量為3398個,占總數的42%。
安全產業從業人員最多的地區為山東、廣東、浙江、重慶,從業人員數量均超過6萬人,而寧夏、云南、青海、福建的安全產業從業人員均不超過7000人。
六大行業發展不均衡 研發能力不足是通病
近幾年,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安全產業領域的一些重要行業得以快速發展,滿足了安全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所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各地區應急救援產業發展情況


1. 安全教育培訓
目前,我國安全培訓機構分為四級,即國家安監總局授予資質的為一級、二級安全培訓機構,經省級安監部門、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授予資質的為三級、四級安全培訓機構。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安全培訓機構3661家,專職教師2萬余人。
截至2010年,全國設置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有127所,其中有博士授予權的為20所、有碩士授予權的為46所,在校生3萬余人;每年招收博士生約280名、碩士生(含工程碩士)約1000名。
我國安全培訓機構雖發展迅速,但依然存在問題,如培訓管理人員隊伍和教師隊伍素質不是很高,培訓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對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的檢查不到位,缺少安全救援的技能培訓等。
2. 安全咨詢與評價
國家安監總局對從事安全評價的中介機構實行資質準入許可制度。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甲級安全評價機構159家、乙級安全評價機構282家,評價人員約1.9萬人。全國共有14.9萬人取得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證,其中9.8萬人注冊登記執業。全國各類安全主任或助理注冊安全工程師約40萬人。
由于安全評價市場正處于逐步成熟和規范階段,安全評價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安全評價機構管理水平不高,少數評價機構低于成本價承接業務,有的以不正當競爭方式獲取業務,嚴重攪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3. 應急救援裝備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且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應急救援裝備需求量大。按照國際發達國家救援裝備水平測算,我國每年將會產生數百億元的購買力,數十萬個崗位需要從事緊急救援及相關專業的人員。
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強工業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實施應急工業產品應用示范工程,促進應急工業產品推廣。加快應急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形成一批應急產業發展聚集園區”。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預測,目前,我國應急產業市場年容量約500億元至1000億元。
2009年,國家安監總局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備忘錄,確定在重慶建設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2011年,該基地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在東莞松山湖建立了中國緊急救援產業支持中心。
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國大力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步伐,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但我國應急產業起步較晚,關鍵應急裝備如航空應急救援、應急通信、特種救援裝備與專業工具等發展滯后,應急產業基地建設還停留在地方產業發展規劃階段。
4. 檢測監控設備
近年來,我國安全監控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9年,全國生產安全監控設備的企業達750家,從業人數超過11萬人,產值約650億元。安全監控設備生產企業利潤前景十分可觀,幾乎90%以上的企業都處于盈利狀態。
我國安全檢測監控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差10年至15年,只有少數企業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主要問題包括: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成果少、轉化率低,應用技術落后,缺少中高檔產品,低水平重復生產現象較為普遍。
5. 消防安全設備
消防安全設備是安全產業的重要產品之一。我國消防安全設備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包括滅火器、消防水帶、消防水槍、防火材料、消防閘門、消防箱等在內的消防器材生產制造體系。我國消防設備生產企業已從單一所有制模式轉變為個體、集體、國有、股份、合資、獨資等所有制形式,軍工、機械、航空、化工、核工業等一批國家骨干企業也加入到消防安全設備產業中。現代化管理模式在不少企業也已建立,促使消防產品的檔次不斷提高。
我國目前有近4000家消防安全設備生產企業和近萬家施工企業,從業人員近100萬人,年均產值超過200億元,整個行業的市場年增長率為15%至20%,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日趨活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消防安全設備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缺少龍頭企業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弱;行業宏觀調控力度不夠,重復建設現象普遍,資源浪費嚴重;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科研資金投入較少,缺少自主研發的產品及科技成果等。
6. 勞動防護用品
目前,全國從事勞動防護用品生產的企業有數千家,從業人員達數百萬人,有約360億元的市場份額。其中,直接保護勞動者安全健康的特種防護用品市場份額約為250億元。
據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管理中心統計,截至2010年12月,全國共有786家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工業發達地區。其中,生產防靜電工作服的企業最多,為277家。
雖然我國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眾多,但大多數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產品品種單一,且多數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較低。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勞動防護用品行業遭遇了嚴峻挑戰,先后出現出口下滑、用工困難、成本提高等問題。今后,傳統的勞動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而高端防護裝備市場預計會有較快增長。
記者觀察
起步晚、規模小、無序競爭嚴重——
我國安全產業
發展仍然滯后
近年來,我國安全產業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發展仍較為滯后,還不能在更高水平上為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有效的技術裝備保障。
其一,社會認知程度不高,產業發展缺乏規劃指導。安全產業所占國民經濟比例較小,尚屬弱勢產業,社會對大力發展安全產業的認知程度和社會需求有待提高。產業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十分有限,市場培育不足,市場機制尚未建立。
其二,市場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我國安全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未形成與國家經濟規模相適應的格局。根據調研,整個產業產值僅占GDP的1.2%,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都不大,市場競爭力弱,無法形成規模經濟。
其三,技術研發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受科技發展水平所限,我國相關企業技術裝備的研發能力和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內部管理水平不高,導致產品質量較差。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勞動防護用品市場,缺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安全產品。
其四,管理體制不順,未形成獨立的行業。安全產業的范疇十分廣泛,尚未形成一個獨立行業。許多企業和產品與其他產業產品混合在一起,給政府有關部門把握產業現狀、指導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雖然其在專業上屬安全生產領域,但在體制上歸工業與信息化部門管理,安全監管部門對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有限。
其五,市場秩序混亂,無序競爭嚴重。我國從事安全產業的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沒有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產品,存在較多無證生產、無證經營等問題,低水平的無序競爭較為激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鳳毛麟角。
其六,國外廠商進入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目前,越來越多的世界安全產業知名廠商進入中國,并以一流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在中國站穩了腳跟,占據了高端市場。國內安全產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給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帶來巨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