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的步機槍來說,由于工作原理的限制,步兵要使用這些武器殺傷目標時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些依靠高速飛行撞擊、侵徹人體——也許還會翻滾破碎的彈頭,只要稍微偏離目標一點兒,哪怕只是幾毫米,殺傷力也只能瞬間歸零。

圖:用著一樣的子彈,大家射程也差不多,為什么機槍取代不了狙擊步槍?就是精度的問題。
除了打不準以外,打不著也是最常見的情況。戰場上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會給自己尋找各式各樣的掩蔽物,而僅憑步兵攜帶的步槍、中口徑機槍,要打穿一堵厚墻之類的目標實在是不太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出現,士兵知道敵人就在對面的掩體后面,但就是沒有相對安全、又能有效打擊敵人的辦法。

圖:M79手持榴彈發射器,在中越邊境的復雜地形中,越軍曾用它給我軍造成很大傷亡。
在中近距離上,各式各樣的小型爆炸物兵器就成了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手段。比如幾米和十幾米以內,士兵可以投擲手榴彈;幾十米到兩百米以內,士兵可以用槍械上掛載的,或者手持的榴彈發射器,拋射榴彈。但拋射榴彈又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榴彈本身的重量限制了它的飛行速度。如果發射時的飛行速度比較高,雖然打得遠,但是后坐力士兵就會受不了。
二:中國新型自動狙擊榴彈槍是一款定位極為精準、實用的優秀作品
西方在解決這個矛盾時,走入了誤區,他們的思路是把彈頭做輕做小,換取更高的飛行速度和更平直的彈道,用命中精度來彌補威力的不足。然而自美國OICW發展到現在的XM25榴彈發射器,從試驗場到阿富汗的實戰應用,結果都證明,20-25毫米榴彈的威力還是太小,殺傷范圍不夠,作戰效能和預期差很遠。

圖:上為步槍榴彈合一的OICW系統,下為XM25,威力不足的問題一直未能克服。
而我國新推出的35毫米自動榴彈槍,則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保留有足夠大的射程的同時,榴彈夠大夠重,帶的炸藥和破片數量多,能形成可靠的殺傷范圍,打進窗戶就能基本確保掃平一個房間的敵人。
同時在槍械的總體重量和尺寸上,我國新型狙擊榴彈槍雖然比XM25這樣的單兵武器要大很多,但一個兩人編制小組攜帶它綽綽有余,對于一線步兵交戰來說仍然是非常靈活、能夠在第一時間隨叫隨到的精確支援火力。
中國新型狙擊榴彈槍的性能優勢中,打得遠、而且威力夠,都只是基礎,它最大的性能優勢來源于較高初速、優化過的槍械結構、以及光電復合瞄準鏡等設計帶來的高命中率。這也是它號稱“狙擊”的原因所在。
三:低成本的智能化和小型化引信是我國步兵榴彈系統的重大瓶頸
首先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狙擊榴彈槍不可能和真正的狙擊步槍去比精度。因為它的初速再高也遠比步槍要低——否則后坐力就是30-40毫米級別火炮的水平了,根本不是人扛得住的。其次榴彈的體積和表面積大,在初速有限、彈道彎曲的情況下,受到氣流尤其是側向風力干擾的幅度會很厲害。因此所謂在800米外,精確把榴彈送進碉堡的槍眼,這種事情即使發生,幾率和彩票頭獎也差不多。

圖:帶有激光測距和彈道自動結算的光電一體瞄具是實現火力快速反應的核心基礎。
狙擊榴彈槍真正厲害的地方在于,它借助光電復合的瞄準設備,能夠使士兵有效的觀察400、500米甚至更遠的目標后,能夠迅速完成自動化的測距、并根據測距結果提示射手準確的修正槍口高低角度。
這種能力使射手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對400米甚至更遠的工事發起非常具有威脅力的進攻,2、3發內就有極大的幾率能把榴彈打進窗戶大小的范圍內——雖然聽起來沒有800米外插碉堡槍眼那么牛逼,但真正讀過戰場統計資料的人,就能明白這已經是極為強悍的實戰能力了。
目前我國在這類武器上,和國外尤其是美國的先進產品相比,主要存在的性能瓶頸在于火控與引信的智能化程度上。比如XM25這類榴彈,可以設定好工作模式,榴彈在飛躍塹壕上空時,凌空起爆,殺傷壕溝內的敵人。而對我國來說,由于工業基礎能力不及西方,在引信的低成本化、小型化、智能化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有待于日后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