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喊破嗓子、打爆電話,而要靠聰明的應急指揮之“腦”來應對各種突發災害。在經歷了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的創痛之后,國內各地都更加深切地認識了建設城市應急體系的重要性。不少國內企業“急中生智”提速發展,著力提升應急產品技術含量,搶占應急產業制高點。
電科一所的新車
最近,位于上海徐家匯的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以下簡稱電科一所)推出了一臺最新研制成功的應急指揮車。記者了解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這輛應急指揮車可以馬上開赴現場,搶險救援人員利用車上的多種通信方式與各方聯絡,即時溝通情況,隨時調度各路人馬和各種物資。所長陳琦介紹說,這輛車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減震、用電、監控、布線、避雷、防水、防塵、防磁等多方面需求,可確保應急指揮系統全天候工作。
事實上,應急通信車在汶川地震中幾乎是起到了“奇兵”般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此之后的重大公共突發時間中,都少不了它的“參與”。應急通信車在保障通信,保障公共安全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大。據某運營商內部人員透漏,在四川地震后,由于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道壩,使河水與人工水庫聯結起來,形成堰塞湖。所有通信全部終斷,致使與圍困在地震區域上萬人斷絕聯系,無法知道具體受災詳情。為此,幾家運營商都空投了很多應急設備在堰塞湖旁的山上,但是由于自然環境惡劣,雨水不斷,單一通信方式的局限性,給抗震指揮部使用上帶來了問題,后來,運營商調整策略,將應急通信車空投到堰塞湖區域,取得非常好的作用,正因如此,應急通信車在此次抗震中被稱為“奇兵”。
陳琦介紹說,16年前他們進入應急產業時,客戶的要求只是開發一套公安報警指揮系統,方便群眾報警、求助和投訴。2003年以后,隨著各地應急體系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對應急產品的需求日趨多樣,對技術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2004年,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憑借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中標上海市應急聯動中心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十幾個子系統,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堪稱國內一流。以此為突破口,他們此后一舉拿下了全國3個直轄市、22個省會城市以及110多個地級市的共計500多套應急指揮系統。
擔負應急指揮重任的移動中心,還有沒有升級的潛力?電科一所所長陳琦說,當然有。比如現在已普遍使用應急指揮車,但它只是解決了通信問題,而應急裝備講究配套,還應該包括飲水車、醫療保障車、發電車、炊事車,甚至移動宿舍。“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應急裝備的缺門,也正是我們的應急產業的發展空間所在。”
記者了解到,應急通信車目前正處于市場快速上升階段,尤其國家正在加大應急通信體系建設,加大基礎應急設施配置的投入,但如何將應急通信車多種系統達成有效配合,各個專網應急通信車實現互聯互通,軍用車輛能夠有效加密等,仍需應急通信車系統集成商更多的經驗積累。
當然,瞄上應急產業的不止電科一所一家。
樂清塑造應急產業鏈
在樂清,與應急產業高度關聯的防爆電器、應急電源、電器元件、電力金具、醫療器械、特種頭盔等行業中,都已有不少企業掘金這一產業。該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董海波認為,應急產品市場在全國來說都屬于“藍海”,市場應有4000億元。而極少數曾打算培育這一產業的地區,都沒有樂清的產業延伸優勢。目前,該市與之相關聯的企業約200家,產值在100億元左右。
低壓電器產業鏈各環節齊全、電子產品眾多,樂清成熟的產業配套,也方便生產相關應急產品的企業進行采購。正是占有這些便利,這些轉戰新市場的企業都看好自身發展。“巨邦”應急產品利潤率是傳統低壓電器兩倍,依靠這一產品,該企業一季度產值同比提高40%。因此,在該企業產品目錄上,去年才開始批量生產的“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如今已成為首推產品。
巨邦電氣以前生產低壓電器等相關產品,近年的市場飽和與產業升級之路上,看到各種礦難和大型事故、災難頻發,金融危機中也拓展到市場藍海。在去年應急平臺體系開發完成之初,專門贈送了一套應急平臺系統給東北礦務局,保持市場容量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市場份額。
利用掌握的核心技術,實現產品升級,是國內企業順利進入該行業的關鍵。巨邦電氣有限公司2006年打算開發新產品,該企業手握“智能化低壓電器”技術,最終選擇投入100萬元,和浙江科技學院共同研發“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這一產品既能使用原有技術,又增加電器預警火災功能。而如果從零開始研發,那成本將提高兩三倍,時間更要延長。
能用老渠道去推送新產品,是國內企業選擇進入應急行業的又一因素。春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設在美國、法國等地的分公司,成為新產品沙灘車、越野車進入國際市場的“橋頭堡”。
春風集團之前的主營業務,一是生產沙灘車出口,供3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消遣用;二是自主研發生產水冷系統摩托車,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而現在,應急產品則成為旗下一個主營業務。
2009年,原材料價格不穩定,國外訂單明顯減少,春風集團意識到金融危機正在向中國深化和蔓延。利用其2004年研發的全地形越野車,在原有基礎上開發生產了噴水式全地形消防車和合成型泡沫噴霧式全地形消防車。
除此之外,春風集團還利用其國內獨有的水冷系統,生產應急救援艇,該艇可做為防洪、抗洪、休閑和近海救援、打擊走私等,時速120—130公里;該艇不使用螺旋槳,而使用推進器,靠水的沖力前進,即使碰到樹葉、魚網、水草也不會有行駛障礙。
“金融危機催生樂清應急產業的發展。”樂清市常務副市長王軍認為,樂清的應急產業其實是利用原有產業,進行整合再發展而成。電器行業是原來就有,而且是樂清的專長,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延伸到應急平臺體系的市場。目前樂清工業產值1000多億元,應急產業的相關產品就達到100多億元。
然而,紅光電氣董事長林中華卻認為,自2006年起,中國就已經掀起了建設應急平臺熱,但作為市場中的重頭戲,高端應急裝備的研發應用,卻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的規模化市場運作有距離。
應急產業需大力培育
用什么辦法來培育應急行業呢?有關人士提出,最可行的辦法是讓這個產業實現市場化,這也是規避風險的最有效辦法。
董海波認為,應急產業主要涉及生產用于預防、處置突發事件的產品。按資源劃分,應急產業可分為三個領域。
一是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和維護。應急處置裝備要求先進、專業并且配套,如系列化的應急車輛。還需要能夠在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的技術裝備。
二是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和維護。應急平臺體系是高度智能化的指揮系統,而且能對現有信息進行挖掘、整理,尋找到趨勢和規律,從而對可能出現的災害作出預警,對突發公共事件提出對策。
三是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現在各級政府都計劃安排專項資金開展應急培訓,而應急方案咨詢、項目監理、系統升級維護等有關應急管理的專業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2006年曾預測,應急產業市場年容量在500億—1000億元,如果包括所帶動的相關產業鏈,年容量接近4000億元。2007年,我國頒布《突發事件應對法》后,“應急產業化”的概念終于被提了出來。
我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建設是在21世紀初才啟動的。這一方面是政府的推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于2005年3月成立,在應急指揮的機構保障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后又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將其列入“十一五規劃”;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建設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的同時,國家對應急指揮體系建設也制定了明確的目標。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要求,在2007年底前,我國要基本完成國務院應急平臺、10個示范省級應急平臺的應急指揮場所和基礎支撐系統建設,完善12個示范部門應急平臺建設;2009年完成其他省級應急平臺的建設,完善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應急平臺或值班系統的建設。這些系統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綜合應用系統建設和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具備視頻會商、圖像接入和指揮協調等基本功能上。
應急指揮市場仍待待規范
基于上述“背景”,近幾年來國內眾多應急指揮項目紛紛上馬,形成了應急產業領域的一個熱點,也展現出可觀的市場容量。據權威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IT投資總量將達20.1億元。
近日,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H3C)多媒體產品線解決方案部部長閆夏卿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僅H3C這幾年就參與了國務院應急系統,上海、天津、江蘇、寧夏等國內數十個省級政府應急指揮平臺的建設及十幾大型政府應急系統規劃。關于市場對應急指揮IT系統邊界定位模糊的問題,閆夏卿表示,信息是IT系統的靈魂,也是連接業務目標和技術手段的紐帶,從應急指揮的業務特征出發,對應到系統中信息的要求,就可以明確應急IT系統到底重點是做什么。他認為,“應急指揮”不是一個技術的概念,而是更接近一個管理的概念。
這一點得到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的認同。袁宏永認為,應急管理因其涉及面廣、起步較晚、理論知識、法律法規不完善等特殊性,在國內信息化建設中一直處于滯后狀態,雖然經過多次大的事故,國家也有相關政策支持,但是應急系統的建設都以通訊和視頻、指揮中心等硬件網絡為主,而對于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相對進展緩慢。
H3C 應急及視訊拓展部部長張亮也表示,目前一些應急系統偏重場所建設,例如搭建非常豪華的指揮中心,但是背后的基礎支撐系統功能嚴重缺失,指揮中心成為參觀場所,無法真正對緊急情況進行反應。事實上,人才是核心,通訊調度指揮才是王道,應急管理軟件只能是輔助決策和信息收集。應急系統應有合理的建設順序,智能化深度輔助是應急指揮平臺的終極追求,只有搭建好基礎支撐系統,滿足初級需求之后才能逐步實現。
應急指揮產業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對此,上海賽天通信技術公司認為,就是構建天地空一體的應急通信與指揮調度系統。賽天通信技術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天地空”系統可以有效突破制約,一旦常規通信設施覆蓋缺失或者通信中斷,可借助衛星的通信、遙感和導航功能,形成立體網絡;而且,現場救災人員、無人機和無人車拍攝到的照片、視頻可以隨時轉發到指揮中心和各個相關部門,實現應急信息共享。目前,這方面的技術集成創新還需科研人員努力攻關。
電科一所的新車
最近,位于上海徐家匯的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以下簡稱電科一所)推出了一臺最新研制成功的應急指揮車。記者了解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這輛應急指揮車可以馬上開赴現場,搶險救援人員利用車上的多種通信方式與各方聯絡,即時溝通情況,隨時調度各路人馬和各種物資。所長陳琦介紹說,這輛車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減震、用電、監控、布線、避雷、防水、防塵、防磁等多方面需求,可確保應急指揮系統全天候工作。
事實上,應急通信車在汶川地震中幾乎是起到了“奇兵”般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此之后的重大公共突發時間中,都少不了它的“參與”。應急通信車在保障通信,保障公共安全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大。據某運營商內部人員透漏,在四川地震后,由于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道壩,使河水與人工水庫聯結起來,形成堰塞湖。所有通信全部終斷,致使與圍困在地震區域上萬人斷絕聯系,無法知道具體受災詳情。為此,幾家運營商都空投了很多應急設備在堰塞湖旁的山上,但是由于自然環境惡劣,雨水不斷,單一通信方式的局限性,給抗震指揮部使用上帶來了問題,后來,運營商調整策略,將應急通信車空投到堰塞湖區域,取得非常好的作用,正因如此,應急通信車在此次抗震中被稱為“奇兵”。
陳琦介紹說,16年前他們進入應急產業時,客戶的要求只是開發一套公安報警指揮系統,方便群眾報警、求助和投訴。2003年以后,隨著各地應急體系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對應急產品的需求日趨多樣,對技術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2004年,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憑借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中標上海市應急聯動中心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十幾個子系統,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堪稱國內一流。以此為突破口,他們此后一舉拿下了全國3個直轄市、22個省會城市以及110多個地級市的共計500多套應急指揮系統。
擔負應急指揮重任的移動中心,還有沒有升級的潛力?電科一所所長陳琦說,當然有。比如現在已普遍使用應急指揮車,但它只是解決了通信問題,而應急裝備講究配套,還應該包括飲水車、醫療保障車、發電車、炊事車,甚至移動宿舍。“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應急裝備的缺門,也正是我們的應急產業的發展空間所在。”
記者了解到,應急通信車目前正處于市場快速上升階段,尤其國家正在加大應急通信體系建設,加大基礎應急設施配置的投入,但如何將應急通信車多種系統達成有效配合,各個專網應急通信車實現互聯互通,軍用車輛能夠有效加密等,仍需應急通信車系統集成商更多的經驗積累。
當然,瞄上應急產業的不止電科一所一家。
樂清塑造應急產業鏈
在樂清,與應急產業高度關聯的防爆電器、應急電源、電器元件、電力金具、醫療器械、特種頭盔等行業中,都已有不少企業掘金這一產業。該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董海波認為,應急產品市場在全國來說都屬于“藍海”,市場應有4000億元。而極少數曾打算培育這一產業的地區,都沒有樂清的產業延伸優勢。目前,該市與之相關聯的企業約200家,產值在100億元左右。
低壓電器產業鏈各環節齊全、電子產品眾多,樂清成熟的產業配套,也方便生產相關應急產品的企業進行采購。正是占有這些便利,這些轉戰新市場的企業都看好自身發展。“巨邦”應急產品利潤率是傳統低壓電器兩倍,依靠這一產品,該企業一季度產值同比提高40%。因此,在該企業產品目錄上,去年才開始批量生產的“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如今已成為首推產品。
巨邦電氣以前生產低壓電器等相關產品,近年的市場飽和與產業升級之路上,看到各種礦難和大型事故、災難頻發,金融危機中也拓展到市場藍海。在去年應急平臺體系開發完成之初,專門贈送了一套應急平臺系統給東北礦務局,保持市場容量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市場份額。
利用掌握的核心技術,實現產品升級,是國內企業順利進入該行業的關鍵。巨邦電氣有限公司2006年打算開發新產品,該企業手握“智能化低壓電器”技術,最終選擇投入100萬元,和浙江科技學院共同研發“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這一產品既能使用原有技術,又增加電器預警火災功能。而如果從零開始研發,那成本將提高兩三倍,時間更要延長。
能用老渠道去推送新產品,是國內企業選擇進入應急行業的又一因素。春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設在美國、法國等地的分公司,成為新產品沙灘車、越野車進入國際市場的“橋頭堡”。
春風集團之前的主營業務,一是生產沙灘車出口,供3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消遣用;二是自主研發生產水冷系統摩托車,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而現在,應急產品則成為旗下一個主營業務。
2009年,原材料價格不穩定,國外訂單明顯減少,春風集團意識到金融危機正在向中國深化和蔓延。利用其2004年研發的全地形越野車,在原有基礎上開發生產了噴水式全地形消防車和合成型泡沫噴霧式全地形消防車。
除此之外,春風集團還利用其國內獨有的水冷系統,生產應急救援艇,該艇可做為防洪、抗洪、休閑和近海救援、打擊走私等,時速120—130公里;該艇不使用螺旋槳,而使用推進器,靠水的沖力前進,即使碰到樹葉、魚網、水草也不會有行駛障礙。
“金融危機催生樂清應急產業的發展。”樂清市常務副市長王軍認為,樂清的應急產業其實是利用原有產業,進行整合再發展而成。電器行業是原來就有,而且是樂清的專長,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延伸到應急平臺體系的市場。目前樂清工業產值1000多億元,應急產業的相關產品就達到100多億元。
然而,紅光電氣董事長林中華卻認為,自2006年起,中國就已經掀起了建設應急平臺熱,但作為市場中的重頭戲,高端應急裝備的研發應用,卻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的規模化市場運作有距離。
應急產業需大力培育
用什么辦法來培育應急行業呢?有關人士提出,最可行的辦法是讓這個產業實現市場化,這也是規避風險的最有效辦法。
董海波認為,應急產業主要涉及生產用于預防、處置突發事件的產品。按資源劃分,應急產業可分為三個領域。
一是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和維護。應急處置裝備要求先進、專業并且配套,如系列化的應急車輛。還需要能夠在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的技術裝備。
二是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和維護。應急平臺體系是高度智能化的指揮系統,而且能對現有信息進行挖掘、整理,尋找到趨勢和規律,從而對可能出現的災害作出預警,對突發公共事件提出對策。
三是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現在各級政府都計劃安排專項資金開展應急培訓,而應急方案咨詢、項目監理、系統升級維護等有關應急管理的專業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2006年曾預測,應急產業市場年容量在500億—1000億元,如果包括所帶動的相關產業鏈,年容量接近4000億元。2007年,我國頒布《突發事件應對法》后,“應急產業化”的概念終于被提了出來。
我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建設是在21世紀初才啟動的。這一方面是政府的推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于2005年3月成立,在應急指揮的機構保障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后又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將其列入“十一五規劃”;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建設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的同時,國家對應急指揮體系建設也制定了明確的目標。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要求,在2007年底前,我國要基本完成國務院應急平臺、10個示范省級應急平臺的應急指揮場所和基礎支撐系統建設,完善12個示范部門應急平臺建設;2009年完成其他省級應急平臺的建設,完善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應急平臺或值班系統的建設。這些系統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綜合應用系統建設和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具備視頻會商、圖像接入和指揮協調等基本功能上。
應急指揮市場仍待待規范
基于上述“背景”,近幾年來國內眾多應急指揮項目紛紛上馬,形成了應急產業領域的一個熱點,也展現出可觀的市場容量。據權威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IT投資總量將達20.1億元。
近日,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H3C)多媒體產品線解決方案部部長閆夏卿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僅H3C這幾年就參與了國務院應急系統,上海、天津、江蘇、寧夏等國內數十個省級政府應急指揮平臺的建設及十幾大型政府應急系統規劃。關于市場對應急指揮IT系統邊界定位模糊的問題,閆夏卿表示,信息是IT系統的靈魂,也是連接業務目標和技術手段的紐帶,從應急指揮的業務特征出發,對應到系統中信息的要求,就可以明確應急IT系統到底重點是做什么。他認為,“應急指揮”不是一個技術的概念,而是更接近一個管理的概念。
這一點得到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的認同。袁宏永認為,應急管理因其涉及面廣、起步較晚、理論知識、法律法規不完善等特殊性,在國內信息化建設中一直處于滯后狀態,雖然經過多次大的事故,國家也有相關政策支持,但是應急系統的建設都以通訊和視頻、指揮中心等硬件網絡為主,而對于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相對進展緩慢。
H3C 應急及視訊拓展部部長張亮也表示,目前一些應急系統偏重場所建設,例如搭建非常豪華的指揮中心,但是背后的基礎支撐系統功能嚴重缺失,指揮中心成為參觀場所,無法真正對緊急情況進行反應。事實上,人才是核心,通訊調度指揮才是王道,應急管理軟件只能是輔助決策和信息收集。應急系統應有合理的建設順序,智能化深度輔助是應急指揮平臺的終極追求,只有搭建好基礎支撐系統,滿足初級需求之后才能逐步實現。
應急指揮產業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對此,上海賽天通信技術公司認為,就是構建天地空一體的應急通信與指揮調度系統。賽天通信技術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天地空”系統可以有效突破制約,一旦常規通信設施覆蓋缺失或者通信中斷,可借助衛星的通信、遙感和導航功能,形成立體網絡;而且,現場救災人員、無人機和無人車拍攝到的照片、視頻可以隨時轉發到指揮中心和各個相關部門,實現應急信息共享。目前,這方面的技術集成創新還需科研人員努力攻關。
